如何快速治疗白癜风 http://pf.39.net/bdfyy/bdfhl/220321/10467309.html

在刚结束的第九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上,颁发了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,中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刘建勋研究员领衔科研团队完成的“基于病证结合的气血相关理论创新研究与应用”,喜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。该奖项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,旨在奖励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、临床研究和开发研究中有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。本年度共评出获奖项目44项,其中技术奖一等奖6项、二等奖14项、三等奖17项、科普奖4项。

获奖人员:刘建勋、任钧国、朱明军、郭蓉娟、刘秀华、柳景华、胡晓梅、孙明谦、付建华、李磊、苗兰、张晶晶、范晓迪、陈进城、张业昊

该项目是中医院、河南中医院、北医院、医院、首都医科医院、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六家单位共同完成的。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(项目)等5项国家级课题的资助下,历经10年时间,基于病证结合通过临床、基础、生物信息学三个方面对气虚血瘀、气滞血瘀、气不摄血三种证候进行系统研究。

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:1、提出气-脉-血相关学说,创新发展了气血理论。在“气为血帅,血为气母”的气血理论基础上,提出“气以脉而帅血,血由脉而载气,气血交互于脉”的气-脉-血相关理论学说;从临床、基础、生物信息学及整体、器官、组织、细胞、分子等多维度确证了气、脉、血相关的能量代谢、血管内皮、血小板的基本生物学基础,阐释了气-脉-血的相互作用,创新发展了气血理论。

2、明确了气血失和(气虚血瘀证、气滞血瘀证、气不摄血证)的形成过程与机理。采用病证结合、同病异证、异病同证的研究策略,从气(能量代谢、心功能、神经功能、免疫功能等)、脉(血管内皮功能、平滑肌功能等)、血(血液循环、血小板功能等)等方面动态研究气血失和的形成与演化过程,发现了气滞血瘀-气虚血瘀的动态演变规律及生物学差异,明确了气不摄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,确证能量代谢、血管内皮、血小板异常是气血失和形成的关键机制。

3、揭示了治疗气血失和病证有效方剂的气-脉-血同治关键机制。通过治疗心力衰竭、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、冠心病气滞血瘀证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气不摄血证等有效方剂(益气活血方、理气活血方、益气摄血方)的机理研究,发现了方剂的作用途径与靶点,阐释了气-脉-血论治异病同治、同病异治的科学内涵,为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
4、搭建了气-脉-血相关理论研究的技术平台。在气-脉-血相关理论学说指导下,成功制备了气血失和的证候及病证结合模型16种,整合临床、生物信息等多维数据,构建了气-脉-血相关的多维数据分析平台,开展了系列中药新药的研发及评价。

共发表论文篇,SCI91篇,被引次;授权专利15项,获临床批件5个,新药批件5个;培养研究生名;推广应用于30余家单位,近3年取得经济效益亿元。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与应用,达到了该领域的领先水平。
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okjml.com/mbyyy/19380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